今天跟大家談一談現今淨土宗裡,看到的一些問題,淨土法門古德叫做「易行道」。但是現在有些人他把這個「易行道」裡面的易,無限制地一直擴大。所以學人想就此來探討一下。
首先我們要知道,淨土法門它稱為易行道,是相對於聖道門的「難行道」來做對比的。修聖道門是完全依靠你自己的力量,靠你戒定慧的功德,一步步來斷惑證真,了生脫死。所以他必須要把三界所有的見思惑,都全部斷乾淨了,才能夠出離六道的輪迴。這個就是所謂的「豎出」。是指豎出生死,「豎出三界」。而淨土法門,是依靠感應道交,仰仗佛力的加被,以彌陀本願的攝受,所以即使你一品惑都沒斷。只要你臨終的時候,信願具足,能夠伏惑,內心粗重的煩惱不起現行,就能夠蒙佛接引往生西方。這個叫「橫出三界」。
古德用竹子當中的蟲舉了一個例子。這個聖道門呢,就像這隻蟲想出來,要一節一節往上咬,它必須要把竹子所有的節都咬破了,才能從竹子的最上面鑽出來。這個當然就比較困難,所以叫「難行道」。相對的,淨土法門因為有佛力的加被,就好像這隻蟲,它只要在竹子裡向旁邊咬一個洞,就出來了。這個是橫出三界,所以是「易行道」。
但是諸位要注意,所謂的易行道是相較於聖道門完全靠自力來相對比的。但有些人有錯誤的觀念,就認為說:「既然是易行道,那我只要相信有淨土,而我也想去。那麼我也不用持戒,也不用修止觀,也不用學經論,我高興做什麽,就去做什麽,該放逸還是放逸。反正我一切都交給阿彌陀佛。因為我相信阿彌陀佛,也相信了淨土,我自己都不用什麼準備。在臨終的時候,還是可以往生淨土的。」現在有越來越多的人,接受了這樣非常錯誤的觀念。
《華嚴經》說:「若人欲了知,三世一切佛,應觀法界性,一切唯心造。」在這裡佛陀就明確地告訴我們,我們這念心呢,是整個宇宙萬法的根源。整個十法界的果報,都是由我們這念心所創造的。所以說心是萬法的根源,是整個生命的主導者。同樣在《華嚴經》又講到:「菩薩清涼月,常遊畢竟空,衆生心垢淨,菩提影現中」。這個地方也告訴我們:淨土法門,雖然是有佛力加被,彌陀接引,但也要衆生心垢淨,菩提才能夠影現中。就是我們剛才講的:你粗重的煩惱雖然不要求要斷,但是至少粗重的貪嗔癡要能夠調伏。第二個更重要,你必須信願要具足,很堅固。只有在衆生心垢淨之後,佛菩薩才能夠影現其中,阿彌陀佛才能夠現前。
在《觀無量壽佛經》裡也講得很清楚:「是心作佛,是心是佛」。同樣的,這句話是通於十法界的,我們一定是先能夠「是心作極樂」,就是你內心是「厭離娑婆,欣求極樂」,那你臨終的時候,才可能「是心是極樂」,極樂世界這個淨土才能夠現前。
反過來,如果你平常雖然也有念佛,但是你還貪念著娑婆。娑婆是個熟境界,那麼在臨終的時候呢,「是心作娑婆」,那結果當然就「是心是娑婆」了。因為你內心還在貪戀娑婆世界的財富,聲名地位,六親眷屬。或是羨慕人家什麽得意風光的境界,那麼你「是心作娑婆」,當然結果就「是心是娑婆」了。你來生就必定再來娑婆世界投胎,這個是因果必然的道理。
蕅益大師在《彌陀要解》裏講:「得生與否,全由信願之有無;品位高下,全由持名之深淺」。這句話印光大師也贊同,這是三世諸佛出世不易的鐵案。有人看到這句「得生與否,全由信願之有無」。就認為我只要「有」就好了。他認為說,我只要相信有阿彌陀佛,有淨土,再加上我也想去,那就可以了啊。這句話其實不是這樣解釋的。蕅益大師在這裡講的信願之有無,是要信願堅固。「信願有無」不是說你以為「有」就可以,而是要很堅固。印光大師也是同樣的意思。要很堅固決定。那麽你「臨終十念乃至一念」亦決定得生淨土。所以關鍵是要「信願決定,信願堅固」,而不是悠悠泛泛的,只是說有一點就可以了。絕不是說像有些人講的那麽簡單容易。
我們再看淨土宗的二祖善導大師,他怎麼解釋這個四十八願,他認為四十八願當中,第十八願是核心是願王。他老人家解釋第十八願,「至心信願,欲生我國,乃至十念」。他講關鍵在於這個「至心」。你要能夠「至心信樂」。大家可以仔細去研讀善導大師的開示,他對這個「至心」是怎麽解釋的。那是有一定的量,有一定標準的,不是說像現在有些人想的那麽容易。
但現在淨土宗裡,我們看到一種問題。例如有些人提出所謂的「本願念佛」。認為說我自己這邊都不用準備,不用努力,反正我一切都靠彌陀的佛力就好了。學過大乘經論,學過淨土經論的人就知道,像這樣的說法,不但是違背佛意,也違背經義。歷代祖師也不是這樣講的。
所以這個「本願念佛」他的問題在哪裏呢?
第一個他把這個淨土法門跟聖道門,就一刀切開,認為完全沒有關連。有人說,哎呀,你學淨土宗,你就不要什麽援禪入淨,或作天臺發揮,或以《華嚴》融攝,他認為這樣子,才叫什麽「原汁原味」,但其實這是講外行話。我們講大乘佛教包括禪教律密淨,淨土宗本來就是大乘佛法的一支。但是因為它有佛力的加被,我們把它稱作特別法,它既然是大乘佛法的一支,當然就是要符合大乘佛教的因緣觀。雖然是特別法門,但不是說它就可以自外於大乘佛法,也不是說,它就能違背大乘佛法的因緣觀。這個是絕對講不通的。
第二個,所謂「本願念佛」的概念,它違背了淨土法門中「感應道交」的意義。從真實義來講,我們衆生的心是「能感」,而阿彌陀佛是「能應」。所以我們衆生的心是主動,而佛力其實是被動感應的。我們前面有引《華嚴經》乃至《法華經》,佛陀都說得很清楚。我們這念心是萬法的根源,是這個十法界的根本。當然有些經論當中呢,佛陀也強調「佛力不可思議」,「彌陀本願力不可思議」。但是我們還是要知道,這個佛力再怎麽不可思議,也必須是由心力,由我們的心力來啓動,來感應。
古德舉一個叩鐘的例子來說明。說這個感應道交,像是在叩鐘。「叩之以小者則小鳴,叩之以大者則大鳴」。這個鐘,你用很大的力氣去叩它,就會發出比較大的聲音。你用小一點的力氣去叩,這個鐘就發出比較小的聲音。要是你完全不叩的話,這個鐘自己是不會響的。我們衆生跟佛菩薩感應當下,其實也是一樣的道理。
我們看《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》,印光大師把它判作《淨土五經》之一。這當中有一段經文很重要:「十方如來,憐念衆生,如母憶子。若子逃逝,雖憶何為。」就是說,十方諸佛,當然也包括阿彌陀佛,都有這個大悲心,他二六時中,都在憐憫關照我們一切衆生。他恆常在憶念我們這些衆生。就如同慈悲的母親,憶念她的兒子一樣。但是如果這個做兒子的,就比喻我們衆生了,他從來不憶念母親,他整天就向外攀緣,「若子逃逝」,就是你還是整天攀緣娑婆世界的五欲六塵。「雖憶何為?」那麽做母親的再怎麽慈悲,只是她單方面的憶念,是沒什麽作用的。這就比喻佛菩薩再怎麽慈悲,他的功德力再怎麽殊勝,如果衆生,不去憶念他,那佛菩薩也是愛莫能助,莫可奈何的。
所以這個地方是說明「感應道交」,我們衆生這邊是「主動」,佛力是「被動」,被動感應。這絕不是說你也不用持戒,也不用調伏煩惱,你只要相信,只要靠住這個佛力就好了。甚至有人講到,好像說你不想去的話,這佛菩薩也可以硬把你拉去。大家看這張圖,有人可能看過。好像說你不想去,西方三聖也可以用繩子套在你脖子上,硬生生地把你拉過去。
那麽這樣的講法,就變成是「他生」的思維。像是說外在有一個強有力的主宰者,他能夠決定主宰我們的生命。如果把淨土法門講到這樣,講難聽一點,跟外道這種「信我者得永生」,可以說是沒什麽兩樣的。所以這樣的說法,其實是大有問題的。
第三個,有時候有人會斷章取義,把這個佛陀講的經文或者祖師的開示,依照他自己的想法截取一段斷章取義。比如說,學人在網路上看到的。有人就請問某某法師,說我現在雖然每天都有念佛,但是這佛號念得不好,而且這個信願不具足,我擔心臨命終到底可不可以往生?結果某位法師說:這個沒問題。他說阿彌陀佛本來就是臨終來接引的佛,你看《阿彌陀經》講得很清楚,經文說:「其人臨命終時,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。」他只是截出這一段來解釋。好像其人臨命終時,阿彌陀佛與諸聖眾,一定會現在其前。他就解釋,不管你是專一不二執持名號的人,也不管你罪福多少,功行高低,臨命終的時候呢,佛與聖眾自然來迎。他認為你這樣就可以了。就能即時往生彌陀報土。
這個就是斷章取義!我們看《阿彌陀經》講得很清楚,『聞說阿彌陀佛,執持名號,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。。。。乃至若七日,一心不亂」。重點是你要「信願具足」,才有後面的「其人臨命終時,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。」
這樣斷章取義,直接只截取後面的「其人臨命終時,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。」而前面的就不引,這個就有問題了。我們再看,他對於印光大師的開示,也是斷章取義。他就直接講,「無論功夫淺深,罪孽輕重,皆得蒙佛慈力,接引往生」。你一讀就覺得怪怪的,為什麽?因為他也將前面重要的部分截掉了。這樣子好像說只要有念佛,你一天悠悠泛泛念幾句,好像也可以往生。我們再看一下印光大師的原文:「若以真信切願,念佛求生西方,則無論功夫淺深,功德大小,皆可仗佛慈力,往生西方。」所以淨土行者,一定要仔細看,千萬不要斷章取義,把前面最重要的條件:「若以真心切願」給忽略掉了。
再舉個例子,「上盡一形,下至十聲,一聲等,以佛願力,易得往生」,這也是把善導大師的話,斷章取義。我們看善導大師怎麽講的,他說「但使信心求念,上盡一形,下至十聲一聲等,以佛願力,易得往生。」又說:「一心信樂,求願往生,上盡一形,下收十念,乘佛願力,莫不皆往。」所以眾生先要「一心信樂」,然後求願往生,就是我們講的「信願具足」。但是他把它截掉了。那麼這樣就有誤導衆生的嫌疑。這會讓衆生誤以為要往生太容易了,我自己也不用準備,也不用努力,反正就完全靠阿彌陀佛就好了。
假設說衆生就依這樣的想法去做,想說,好,反正我就靠定阿彌陀佛,那我平常,想做什麽還做什麽,我自己也不用準備。結果到臨命終的時候,阿彌陀佛沒有現前,那麼這件事情又要誰來負責?所以一位弘揚佛法的人要是這樣講,是誤導衆生,耽誤衆生的法身慧命。這個因果又要怎麽算?這是一個很嚴肅的問題。
在這個末法時代,衆說紛紜,思想混亂,因此擇法之眼是很重要的。我們學佛人,尤其是修淨土有志於今生要往生的人,一開始最重要的一定要有擇法之眼,一定要跟對一位有正知正見的善知識。只有選對了有正知正見的善知識,才能夠引導你走上正確的道路。信願具足,再加上精進的修行,你才能夠達到今世往生,脫離三界生死輪迴,往生極樂淨土。反過來,要是你一開始沒有仔細判斷,走錯了方向,就枉費此生得到寶貴的人身,能學習佛法,又遇到這麽殊勝難聞的淨土法門。結果只是跟阿彌陀佛結結緣,種下未來得度的因緣而已。那就太可惜了。所以在末法時代,應該好好地慎思明辨,只有辨別邪正,才不至於誤了自己法身慧命,這是很重要的一件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