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ome
R
Cancel

印光大師:念佛之人的「三不可」

不可求來生人天福報 凡誦經,持咒,禮拜,懺悔,及救災,濟貧,種種慈善功德,皆須迴向往生西方。切不可求來生人天福報,一有此心,便無往生之分。而生死未了,福愈大則業愈大,再一來生,難免墮於地獄,餓鬼,畜生之三惡道中。若欲再復人身,再遇淨土即生了脫之法門,難如登天矣。佛教人念佛求生西方,是為人現生了生死的。若求來生人天福報,即是違背佛教。如將一顆舉世無價之寶珠,換取一根糖吃,豈不可惜。愚人念佛,...

大安法師:阿彌陀佛護持行人不遭魔障

對這一點我們會非常地感慨,因為身處五濁惡世,我們眾生煩惱很重,很難生起向佛修道之心,而少量生起修行之心的人,又由於內在的很多障礙,容易走火入魔。 我們常常會接到這方面的報道,尤其是靠自力修禪定、修止觀等,走火入魔的概率就更大了。 原來曾跟一位寺院的住持和尚交流,他說他有一位道友,出家後非常精進,持戒嚴謹,其目的就是要開悟。結果修行了三年,而且是非常刻苦地修行了三年,卻沒有開悟。因為沒有開...

界詮法師:業感緣起——業​果

業果 業力萬殊,招感果報亦各別。此果報不外有漏果和無漏果二種。有漏果是有漏業因所招感,此業因有善惡之別,十善業等是善法,十惡業等是惡法。善法招樂果,即人天等果報,惡法招苦果,即鬼畜等果報。無漏果由無漏善業因所招感,如三乘賢聖等。此漏無漏果各有依正二報,依報是有情所依止國土世界,正報是有情自體。此依正二報,皆是有情過去業力所感生。 正報 今就有漏業生之正報而言,此約人趣論之。人趣有情,有...

夢參老和尚:遠離淫慾,千萬莫近

這是生死的根本,一切眾生皆以淫慾而有性命,因淫慾才產生性命。宿世的淫慾熾盛,發生現行——現行就是現實;男女二根——內根的外境,外境就互相交接,「淫習相接,發於相磨」,就是互相磨擦;「研磨不休」,所以就燃成如大火聚一樣的,這就發生了咱們經常講的「慾火燒身」,身陷地獄。這裡所說的善星(比丘)也如是。是自然相磨嗎?是無量劫來習氣,一切眾生皆以習氣淫慾而受生的。 【二習相然。故有鐵床。銅柱諸事。】...

淨因法師:出家人完全禁慾有三種原因

有人問,佛教主張禁慾,是否又主張苦行之嫌疑?答案是否定的。佛陀歷來主張中道,反對兩個極端:極端苦行與極端沉醉於五欲的享受。 傾於欲樂的生活,對修道無益,當然要避免,但是熱衷於苦行的生活,也是無法得到解脫的。所以僧團的生活,既否定極端的享樂主義,同時也否定極端的苦行主義。佛教主張的是中道的生活。只有按八正道去生活,才能獲得解脫。這是佛陀的根本意趣。 對於出家眾來說,絕對禁慾有三種原因。首先...

夢參老和尚:當時好像是被人欺負了,其實那是消災免難

我們不論學一門技術,或者念佛也好、參禪也好,要面對現實,面對這一切事、一切人。當你碰見一個人無理地咒罵你、譭謗你,也許與你素無瓜葛,可是他無緣無故地就來殘害你,你應該怎麼辦呢?沒有學佛的人,遇到這種情況當然會不服氣,就想要報復,去跟他比力氣、勢力、金錢。 學佛的人要學會忍!忍他、讓他、不理他,因為這些事物都不是常在的——我們剛才講「無常」,時間很快就過去了。 有人經常問我:「老和尚啊,您...

良因法師:造同樣的罪業,受的果報為何會有輕重差別

問:同樣殺一隻螞蟻,果報有可能墮到地獄,也有可能只是墮到餓鬼、畜生道。這是為什麼? 答:今略述起罪必約三性而生,受報淺深並由意業為本。這段從因、果方面來說:就因來說,造罪一定是由善、惡、無記三性而生。例如犯戒可能出於善心、惡心或無記心(當然,無記心不一定犯戒)。故約善心、惡心、無記心三性之因來造業。 從果報上來說,「受報淺深並由意業為本」,例如,同樣殺一隻螞蟻,果報有可能墮到地獄,也有可...

傳喜法師:業因有別所受各異

眾生的業力不一樣,我們現在是人,我們看到水是水,如果在鬼的眼裡,看水就不是水。要從科學上來講,那個是水分子,怎麼會不是水呢?是不是水分子,也是業力來決定的。有的人喝了水覺得解渴、清涼,有的人喝到水覺得是拿火、硫酸給他喝。 你到醫院裡看那些病人,你就知道了,我們正常的人喝水是解渴的,有的病人你給他弄水喝,他嗓子冒煙,馬上就嗆出來。特別是快死的,快要做鬼的那個時候,水在他的面前已經不是水了,已...

淨界法師:斷除淫慾心是修道的一個重要根本

淫戒的重點是在「其心不淫」。什麼叫『其心不淫』呢?它的意思不是說你在佛堂拜佛,在那個地方靜坐持咒,然後你都沒有起煩惱,不是這個意思。你這樣叫「緣缺不生」,不是其心不淫。應該是說,當你這個明瞭的心,受到外境刺激的時候,生起了淫慾的念頭,而你能夠產生一個對治的力量,那個對治的力量被你栽培起來,你產生一種抗拒的力量,甚至於是一個「調伏」的力量,這個就是「其心不淫」。 這個地方,也並不是說你完全沒...

淨界法師:邪見造的業是最重的

「不如理」就是說,你聽聞了一個邪法以後,你自己在寂靜處,一次一次加以消化思惟,這個時候,產生一種「非正法類」的「分別」,這就是一種邪見。我們知道「想法」跟「見」是不同:想法是不堅固的,它只是一個聽聞;但是這個聽聞經過思惟以後,就變成一個知見了,這個知見就很難改變,這個叫邪見。「如理分別」就是在「正法」當中,聽「聞正法」以後,我們如理思惟,產生一個堅固的正見,這就是「正法類」的「分別」。 我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