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ome
R
Cancel

浄空法師:這些事情都会招來不幸!

諸位同學,大家好!請掀開《感應篇》第一百二十節:   【又枉殺人者。是易刀兵而相殺也。】 前面講過「橫取人財」,這是屬於盜。盜決定是負債,負債當然要償還,佛跟我們講得很清楚,佛所說的全是事實,因果通三世,所以欠債要還錢。這一段講的是殺生,殺生是欠命,欠命決定要還命。由此可知,「殺」跟「盜」其實是真正的自害,決定在這個地方佔不到便宜,得不到利益。如果我們懂得這個道理,了解事實真相,決定不幹...

浄空法師:「在劫難逃」,你在這個劫數中,逃到哪裏都沒用!

  【又有三尸神。在人身中。每到庚申日。輒上詣天曹。言人罪過。】   現代的年輕人,不但是年輕人,中年人也都包括在其中,聽到這些話,總以為是迷信,用迷信兩個字就把這些事實否定掉了。而他的果報不堪設想,在明眼人的眼裡,是非常值得惋惜的一樁事情。古聖先賢累積千萬年的經驗,現代的科學技術,它的歷史很短,還不足三百年。而科學技術現在還在不斷的發展,空間的維次他們是證實了,但是不能突破。假設科技再向...

淨空法師:爲什麽祿盡人亡?福報被這樣耗完了!

  諸位同學,大家好。今天我們看第九句,《感應篇》第九句:   【算盡則死。】   這四個字。這一句是總結前面所說的,「天地有司過之神」,按照世間人造惡的輕重加以懲罰,前面說了六句,這一句是總結,『算盡』這人就死了。這一句是太上苦口婆心對我們的教誡,也是給我們的警告。眾生惡習氣太深,這個情形從我們自己本身去省察,我們就會有很深刻的理解,明明知道自己的過失,也很想把它改掉,就是改不了。可是...

聖嚴法師:到了極樂世界你還有什麼捨不得

《阿彌陀經》裡除了一至七日念佛,可以往生極樂世界,《無量壽經》和《觀無量壽經》還說到另外的方便法門,就是臨終十念。《無量壽經》四十八願願文甚至說,只要有眾生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,就可以往生極樂世界,而《法華經》也說:「一稱南無佛,皆已成佛道。」而且不管是稱哪一尊佛,都必定成佛。所以,臨命終時能夠自己念佛當然很好,如果不能,只要有人告訴他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,只要他聽到了阿彌陀佛的佛號,也...

成德法師:這一念能轉過來, 煩惱就成菩提; 能一切為眾生, 都有佛菩薩安排!

成德法師: 這一念能轉過來, 煩惱就成菩提了; 能一切為眾生, 都有佛菩薩安排!   所以說佛門是非常有高度教育智慧的佛法,就像我們進到傳統的山門叢林,首先我們看到什麼?看到天王殿,一進門馬上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布袋和尚彌勒菩薩,這就已經提醒我們學佛首先要擴寬肚量、擴寬心量。因為我們的心量擴寬,跟佛菩薩的心量相應,他們的教誨我們才能理解。不然俗話說「以小人之心,度君子之腹」,可能我們就會錯解...

成德法師:世間沒有便宜可佔, 錢債命債感情債都不能欠!

眾生之間都有前世的因,因緣聚會果報就會現前! 「一切言動,都要安詳;十差九錯,只為慌張」,這不能首先是讓孩子背、讓孩子做,首先我們當父母老師的得要先做。 為學第一功夫要降得浮躁之氣定下來。真的,我們的心不定,讀再多的經,聽再多的經,因為心沒有定下來,也是囫圇吞棗、走馬看花,真正有一句時時放在我們心上嗎?佛法重實質,不是形式、不是表相。我每天都在聽經,播經機二十四小時還都播著。現在科技給我們...

成德法師:觀察一個人的態度, 就知道他會愈來愈吉祥還是罪過深重了!

天賜之福,先開其慧;天降之罰,先奪其魄! 自我勘驗,《了凡四訓》。我這一次非得把《了凡四訓》推銷給你們不可了。《了凡四訓》有一段話,都是勘驗自己學得對不對。比方你學得好,「或覺智慧頓開」,「或覺心神恬曠」,「或處冗沓而觸念皆通,或遇怨仇而回瞋作喜」,何苦來哉,「或夢往聖先賢提攜接引,或夢飛步太虛,或夢幢幡寶蓋」,「或夢吐黑物」,這個都是好的徵兆,這個是好的效驗。 還有另外一段話提醒我們,「...

聖嚴法師《關於情緒和有情的答問》

問:佛經裡稱眾生為「有情」,人的情緒很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影響,真的是因為人有情緒,所以才被稱為「有情」嗎? 答:眾生皆「有情」,有情眾生都是有情緒的。人因為有思想、會記憶,除了考慮當下的問題,還會想到過去的狀況。此外,人也會想像,會對未來進行揣測,因此情緒的狀態比較豐富。 就像有人失戀或是失去愛人時會覺得很痛苦;或是單相思,單方面想像著要追求的對象是這麼完美,費盡千辛萬苦也要把對方追到手...

弘一大師:人生之最後

歲次壬申十二月,廈門妙釋寺念佛會請余講演,錄寫此稿。於時了識律師臥病不起,日夜愁苦,見此講稿,悲欣交集,遂放下身心,屏棄醫藥,努力念佛。併扶病起,禮大悲懺,吭聲唱誦,長跪經時,勇猛精進,超勝常人。見者聞者,靡不為之驚喜讚嘆,謂感動之力有如是劇且大耶。余因念此槁雖僅數紙,而皆撮錄古今嘉言即自所經驗,樂簡略者或有所取。乃為治定,付刊流布焉。弘一演音記。 《一》緒言 古詩云:「我見他人死,我心...

五戒與十善

松贊干布時期,大臣吞彌桑布紮最初翻譯的幾部佛經中有一部名為《十善經》,主要講解佛教「十戒」 (或稱「十善法」)。「十戒」的內容包括「身三」,即不殺、不盜、不淫;「口四」、即不兩舌、不惡口、不妄言、不綺語;「意三」、即不貪、不嗔、不癡。身、口、意代表了行為、語言和思想。「十戒」源於「五戒」,而又與「五戒」側重不同。「五戒」側重於止惡,而「十戒」側重於行善。由「十戒」而來的「十善」即以不淨觀離貪...